下半年多地碳達峰實施方案密集出臺,工業領域減排成重點 |
|
今年下半年開始,多個省份陸續出臺各自碳達峰實施方案,尤其是在近期呈加速落地趨勢。 據不完全統計,目前已發布相關實施方案的地區包括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廣東、江蘇、湖南、寧夏、江西、海南、黑龍江、吉林、遼寧、內蒙古等。 21世紀經濟報道注意到,多地碳達峰實施方案均將工業領域作為減碳重點,尤其是冶金、建材、化工等細分領域。貴州、安徽等省份更是率先出臺本省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,涉及能源轉型、產業升級、多行業控碳、減碳等核心舉措,地方層面的碳達峰碳中和“1+N”政策體系也初具雛形。 各地能源轉型目標有差異 今年下半年以來,北京、上海、廣東、湖南等13個省份已陸續公布了碳達峰實施方案。相關文件和地方座談會信息顯示,其余省份也在加緊研制各自的碳達峰落地方案,或將在近期陸續公布。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委員、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,碳達峰是碳中和的第一步,“十四五”時期是實現碳達峰的關鍵期、窗口期,本階段要盡快研究制定各行業、各領域、各地方的具體峰值控制目標,并且控制峰值不能增長過多。 值得注意的是,早在2021年,多地就已率先發布了不同的碳達峰時間,部分地區甚至提出了在2025年之前實現碳達峰或是碳排放下降的目標,而在今年各省級層面的碳達峰實施方案中,碳達峰時間點均以《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》的頂層設計為基準,將目標時間設定為2030年或2030年前。 "一些地方、行業、企業執行碳達峰碳中和不尊重實際,存在‘搶頭彩’心態,設定目標過高、脫離實際。比如,某些地區在沒有協調好能源安全性和經濟性的前提下,片面強調零碳方案、打造零碳社區、大搞零碳行動計劃。有的地方對高耗能項目搞‘一刀切’式關停。也有一些地方認為碳達峰前要先‘碳沖鋒’,可以在2030年前抓緊上一些高耗能、高排放項目,達峰后再考慮碳中和。"賽迪研究院節能與環保所所長趙衛東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,我國區域和行業發展仍存在較大差距,“雙碳”工作應著眼全局從總體上算大賬,堅持全國一盤棋,統籌不同地區、不同行業、不同企業發展實際,合理提出碳達峰任務目標,做到有保有壓、允許有增有減。 在其他關鍵指標中,各地則表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。以非化石能源消費為例,國家方案中,2030年的“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”要達到25%左右,各地設定的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則在20%~35%之間。例如,傳統工業結構偏重的吉林、寧夏、遼寧、陜西等地將目標比重設為20%,新興產業較多的廣東、福建等地大多在30%以上。占比最大的為海南,提出“力爭提高至54%左右”的目標。
[1] [2] [3] [4] 下一頁 |
關鍵詞: 碳達峰 |
【字體:大 中 小】 TOP 【打印本頁】 【關閉窗口】 |
|
|
|